觀后感,就是看了一部影片,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,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。所謂"感",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,以下是小編準備的清明掃墓觀后感800字范文,歡迎借鑒學習。
清明掃墓觀后感800字1
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,我像去年一樣和媽媽一同去為外公掃墓。在路上,我不停地追問著媽媽:“媽媽媽媽,爺爺是長得什么樣子呢?”媽媽總是和藹可親地說:“就和媽媽一樣啊!”我的外公在媽媽讀四年級的時候就去世了,也沒留下一張照片。每當其他同學提起外公對自己怎樣好的時候,我總是又羨慕又傷心。
到了外婆家,向我們迎來的便是年過六旬的外婆。我來到房間里,折起了紙花,也把一個個思念折進了紙里。下午,太陽當頭照,我、媽媽、大姨和外婆頂著烈日到山上給外公掃墓。一到山下抬頭仰望,就看見滿山一派翠綠的景象。大姨扛著鋤頭一會把這叢草給除了,一會又把那根刺藤給割了。不一會,一條小路就被我們給“開辟”出來。
來到外公的墳墓前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長滿青苔的陶罐,封得嚴嚴實實,只露出地面一小截,那里面裝著外公的骨灰。大姨和奶奶開始除雜草,她們一會把墳墓上的小山竹給鋤了,一會又把雜草給割了,不一會,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干干凈凈的墳墓。
我麻利地從袋子里取出紙花紙帶,灑在了外公的墳墓上,最后把一束美麗的菊花擺在陶罐,聽媽媽說,菊花代表對去世親人的思念。這時,墳墓像變魔術似的變成了一座大花椅子。奶奶也在墳墓前擺上圓鼓鼓的鴨蛋、香噴噴的肉、紅通通的蘋果、香甜可口的六味蜜餞……
我們把香點著,雙手舉起香排成一行向外公祭拜。隨后,我們燒起了紙錢,放起了鞭炮。“啪啪啪……”那炮聲好像是外公在我們表示祝福。
突然,我鼻子一酸,哇哇大哭了起來:“外公,外公,我要外公!”媽媽對我說:“孩子,你別哭!人死了不可能復活。你外公雖然不在了,但他知道自己的外孫很健康、很乖巧,他一定會很欣慰的。只要你認真學習,取得好成績,就是對外公最好的思念。”我懂事地點點頭。隨后,媽媽拉著我的手和大家一起往山下走去。
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……”外公,我一定要好好學習,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。
清明掃墓觀后感800字2
今天是清明節,人們都說: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”可今天卻沒有見到雨點的影子,反而是陽光明媚,晴空萬里!
為了避免堵車,我們一大早就開車出發了。過了一個小時左右,我們來到了老家,爸爸打開車子的后備箱。我一看車子里面東西真多,有青紙、鞭炮、香、紙錢……
媽媽和爸爸從老家里面拿出了一些“老古董”——鋤頭和鐮刀。咦,這些東西用來干什么呢?我一上山才知道,山上的草,因為長年沒有人來去除,長得比我還高,我都看不到前面的路了。這時鋤頭和鐮刀就派上了用場,為我們開出了一條路,也為了避免等會掃墓時不要引起火災。
我們來到了太婆太公的墳墓前,大家先把墳墓上面的草全部清掉,爸爸把紙錢拿了出來分成三疊,我偷偷拿紙錢看了一下,上面有些花紋,還被機器壓了好多小洞。爸爸準備好全部東西后,便拿出打火機,把紙錢點燃了,冒起了一縷縷的青煙,飄飄然然的升上天空,我蹲在地上的時候就已經被熏得流眼淚了,站起來更加是躲不過,風一會兒把煙吹向左邊,一會兒吹向右邊,好像和我有仇一樣,一直追著我不放。這時候也依稀地回憶起太婆在的時候的點點滴滴,眼淚更是忍不住地流!
正當我眼淚止不住往外流的時候,爸爸把一個五彩繽紛,像花一樣的東西掛在旁邊,我問爸爸:“這是什么東西呀?”爸爸說:“這個是青紙,傳說這個是給土里面的親人遮風擋雨的,以前都是他們為晚輩遮風擋雨,現在我們長大了也要為他們遮風擋雨。”原來是這樣,當我們沉浸在傳說里面時,爸爸對我們大家說:“準備上香了,要站好一排。”我被爸爸嚴肅的語氣嚇到了,趕緊和妹妹站好了。我們一人拿了三根香并拜了三拜,我把好幾個愿望都告訴了我的太公太婆,希望他們保佑我早日實現愿望!爸爸是我們家的大勇士,他拿出一個大鞭炮,擺好后,點燃了引火線,我們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到了安全區域,我一邊捂著耳朵,一邊和爸爸說:“鞭炮點燃了,我們快走吧。”爸爸說:“現在還不可以走,要等鞭炮全部燃完,還要檢查紙錢和香,不能留下一點火種,以免發生火災!”過了一會兒,我們檢查完沒有火種了之后就離開了。
今天雖然沒有看到“清明時節雨紛紛”的情景,但我感受到了“路上行人欲斷魂”的滋味!
清明掃墓觀后感800字3
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,大都在農歷三月,故古時又稱“三月節”。清明節始于周朝,但它成為掃墓祭祀的節日,據說與介子推有關。清明節前一天,古時要禁火,只能吃冷食,故稱“寒食節”。
古往今來的清明節,它包含兩層意思:一指節氣,二指節日。在我國二十四節氣中,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只有清明。據考證,清明源于“清明風”。早在春秋時《國語》中載,一年中共有“八風”,其中“清明風”屬巽,即“陽氣上升,萬物齊巽”。《歲時百問》解釋:“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凈,故謂之清明。”
另一說,清明,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。史載,商朝末年,紂王亂國,周武王起兵伐紂,牧野一戰,大敗商師,平治天下。為此,周朝在制定歷律,確定二十四節氣時,將“三月節”命名為“清明”,標志天地清朗明凈,既明氣候,又揚政績。
清明時節,勞動人民常用它來安排農事活動。每年清明一到,氣溫升高,雨水增多,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。故有“清明前后,點瓜種豆”的農諺。
古代清明節文人踏青的風氣也極盛行。歷代文人墨客都有關于清明盛況的描寫。最著名的當推唐代大詩人杜牧的《清明》詩: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。”這首詩不用典故,也沒有濃艷華麗的辭藻,而是運用白描的手法,樸素的語言,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淳樸的鄉村風俗畫,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,讀后令人神往。
清明節,也是祭祀先人的節日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《寒食野望吟》云:“丘墟郭門外,寒食誰家哭。風吹曠野紙錢飛,古墓累累春草綠。棠梨花映白楊樹,盡是死生離別處。冥寞重泉哭不聞,蕭蕭暮雨人歸去。”描寫了人們在清明節掃墓祭祀、緬懷先人、追悼亡靈的情景。時至今日,祭祖仍為民俗生活中的大事。每年清明時節,不僅環居祖墓的親人要上墳祭掃,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,港、澳、臺同胞同樣紛紛趕回祖籍,祭奠祖靈。陜西橋山黃帝陵、軒轅廟是中華民族的祭祀地,每當清明時節,民族親情都在這里匯集、凝聚,從虔誠拜叩的肢體語言中,我們能讀出血濃于水的`民族情緣。
清明掃墓觀后感800字4
今天是四月四日,學校放清明節假期。我回到了家鄉和親人們一起過清明節。
早上的時候,媽媽和奶奶早早就起床了,要做許多的事情,到市場買菜、肉,其中有蔥、荷蘭豆、豬腸子、豆腐、豬肉、豬肚。媽媽買完各種東西后,就回家當場和爸爸一起殺雞、炒菜、買鞭炮……做清明掃墓前的準備。媽媽叮囑我們說:飯后不要亂跑,上午準備出發去掃墓。
媽媽、爸爸、奶奶、二伯、二伯母等一直在做準備工作,從早上忙到中午。差不多11點的時候,我們帶著汽水和啤酒,還有雞鴨、米、水果、鞭炮等供品,帶著裝滿黃草紙,冥幣等祭祀品的麻袋就出發了。哥哥是負責扛所有的汽水和啤酒,雖然很重但卻堅持扛到目的地,因為媽媽相信他的實力。相對來說,我拿的東西是很輕的,但責任重大:一不小心可能引起大爆炸,我拿的是鞭炮。
我們走了很長的一段路,終于到達目的地了,哥哥累的氣喘吁吁,而我也累的心臟怦怦直跳。我和哥哥最先到達墓地,后面的一群慢慢才跟上來了。
二伯一上來就二話不說,拿起鋤頭就把太公的墓碑前后的野草和爛泥清理起來,清理干凈后,就叫爸爸到附近的泥地里,拿起鋤頭挖了幾塊大的泥塊。我、哥哥還有表哥一同去搬石塊。我們把石塊搬到墓前,接著大家把帶來的紙錢統統交給二伯,二伯把疊得整整齊齊的紙錢分別放在石碑的東西南北方向,用石頭壓著。此后,奶奶把盛了兩碗干飯用兩雙筷子插在飯的中央,再在墓碑前擺上各種供品。然后奶奶就拿出一袋的黃紙和冥錢,讓我們分別把它們搓得均勻。哥哥搓得最搞笑,他使盡力氣地搓,像打沙包一樣用力地打著,使冥錢都均勻散開而他的拳頭的皮搓破了。紙錢搓好以后,表哥就把火點著了,點燃了香燭,紙錢一疊一疊地燒,在燒紙錢的過程中,由于風勢很大,使得周圍的干草燃起來了,我們趕緊拿起樹枝撲打火焰,撲滅火焰后,又鋤了一條防火隔離帶。接著把還沒有燒完的紙錢再燒起來。這時候,天上下起了小雨,表哥說:“糟糕,下雨了。“小姑和媽媽卻不慌張,她們異口同聲地說:“下錢羅,下錢羅,祖宗在保佑我們今年賺大錢了!”。幾位表哥們點燃了“浪漫禮花”,隨著“呼——啪啪啪”響了三聲,那禮炮就像離弓的箭一樣,在空中跳舞幾圈后爆炸了,顯得絢麗多彩。小雨此時也停了,天空又出現了太陽。
我們全體成員在鋪了氈子的墓碑前齊齊地跪下來,隨著二伯的叫聲又跪又拜,我們在默默祝愿祖宗在九泉下安息,祈禱祖宗保佑我們下一代興旺發達。
最后,我們打開了帶來的東西,午飯就在墓前吃,含義是邀請祖宗和我們一起吃飯。我覺得這頓飯很好吃,也覺得清明節掃墓是一件有趣的有意義的.事情。
清明掃墓觀后感800字5
清明節回校后,老師布置同學們寫一篇關于清明節祭祖的文章,要求文中必須出現祖先們的名字和稱呼。而小亮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一個祖先的名字和稱呼,甚至連爺爺的名字也想不起來了。我看這個問題不僅僅難倒了小亮,也是令我們青少年極為頭痛的問題。究其原因,當然責任不在我們青少年,而是我們教育中的一項缺失。
首先,清明節掃墓本來是慎終追遠,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。而如今的清明節融入了許多的現代元素,傳統節日的味道變得越來越淡,與其他的傳統節日如端午、重陽等一樣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忽視。作為青少年,我們根本就沒有受到過系統的關于傳統文化的教育,更不用說關于傳統節日內涵的深入了解了。
其次,青少年學生說不出自己祖先的名字,也并不奇怪。因為90后的青少年,對自己的老祖宗一無所知的責任不在我們,因為我們的父輩們不注重教育我們,平常也很少談到先輩們的事跡,沒有引起我們對祖輩們的關心。久而久之,“連自己的祖宗姓什么都不知道了”。
其三,每到清明節,我們在掃墓的過程中,往往也是在意形式上的東西,認為祭掃墳塋只是一年之中應該履行的職責和義務,覺得不去給祖先上墳就是不孝,不孝多少會損害自己的形象。所以,即使年年去掃墓,也沒有真正弄明白掃墓的用意。
其四,只把祖先當作保護傘和“搖錢樹”。當我們在先人墳前靜默鞠躬時,我們心里想的并不是對先人們的思念,而是祈求他們在未來的日子里保佑我們,想到的只有自己的好處。因為父輩們教育我們的也往往是這些,不是有人只祈求祖先們保佑自己升官發財?至于祖先叫什么名字,如何稱呼還有什么重要呢?
這些,都違背了掃墓的真實意義。無論以何種形式紀念,我們都要明白紀念祖先的真正意義,更要明白我們年青一代的家庭成員應該去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。把我們自身的“根” 留住,讓其薪火永相傳。
由清明節掃墓的變味,讓我們看到了我們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嚴重不足。很多中學生能熟練地用英語讀寫卻看不懂文言文,對牛頓、培根奉若神明,對老莊、孔子卻形同路人。如此種種,我們只把責任推卸到孩子們身上,甚至責怪青少年學生數典忘祖,這顯然是不公平的。
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認同、國家認同的重要標志,無論走到哪里,逢年過節的時候,總會讓你想念故鄉,懷念起家的景象,想到自己的“根”。現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斷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,不斷上演“中西大戰”與其苦口婆心地勸導新一代發揚傳統文化,不如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內涵的教育,讓青少年學生更加關心它,喜愛它。這樣,還愁孩子們記不住祖先們的名字?
清明掃墓觀后感800字6
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,”每逢清明節,人們都會來到死去家人的墳墓前掃墓。而我是陪著媽媽來到我最愛的姐姐墳前。
那是一段悲傷的回憶。那本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,正陶醉在夢鄉的我,突然唄一陣急促的電話聲驚醒了,此時我的心情為何感到如此糾結?
電話的那頭傳來一個消息,我抱著話筒,愣愣地好久沒有反應過來。他們說大姐“走”了,怎么可能?大姐在昨天晚上,我還看她好好的,她還伏在桌子上給我講題。他們是騙我的。對!我緩過神來,沖著電話喊:“你們騙我,我大姐好好的。”
“美辰,你大姐真的沒了。你快來吧。”此時的我感覺手腳無力,就像癱瘓了一般。好不容易來到現場,看她,我那笑起來嘴漂亮的大姐,躺在血泊之中,頭發依然那樣飄逸,皮膚依然那樣滑嫩,留下的只有那沒有知覺的雙手,毫無表情的臉龐。我站在那里,周圍一切都安靜下來。爸爸媽媽的哭喊,周圍人的圍觀,我充耳不聞。在我眼里只有大姐那孤單的身影。一句話總回響我的耳邊:“辰辰,大姐帶你玩去。”天空下起了傾盆大雨,血順著雨水流走了雨水順著我的臉頰流下,掩飾了我的眼淚……
站在大姐的墳墓前,很多場景出現在我眼前:燈下,大姐為我補習功課;大姐為我扎辮子;大姐跑到冰激凌店為我買冰激凌;大姐為我打那些欺負我的男生;大姐為我攢錢買玩具做生日禮物;大姐為我挨了媽媽的打;大姐……
我眼前早已模糊一片。細細尋找大姐的身影,卻什么都沒有,只有一座座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。看著大姐的墳墓,總覺得大姐就站在旁邊一樣,似遠似近,似近似遠,仿佛一伸手就能抓到,一陣風吹過來,還是被吹走了。墳墓上的草多了,總是要拔的,大姐喜歡花,于是我在周圍種了許多花,我每年都會來看大姐,為大姐梳理頭發,她的頭發如今變得如此糙,連花都在漸漸枯萎,我摘下一朵,連根都斷了。
仰望星空,總會看見一群星星照亮著我,中間最亮的那顆是大姐的嗎?那顆星星真的好美好美。看著那遠去的墳墓,大姐,我們又要明年再見了。
清明掃墓觀后感800字7
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。”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《清明》,訴說著思念與哀傷。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,是掃墓和祭奠、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。
清明節前后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。如寒食賜火、清明掃墓、踏青郊游、放風箏、蕩秋千、斗雞、拔河等,這些習俗隨著歲月交替和社會變遷,有些已經逐漸被遺忘,連一絲記憶都不復存在,有些仍遺留至今并賦予了新的內涵。
在舊時的青島,清明節也被看作是一個大節氣。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,每家都要斷火,吃冷食。冬至后105天謂之寒食,從前的這一天禁火,冷食,故又稱“冷節”、“禁煙節”。人們在清明前兩天就開時斷火,即天不亮就把飯做好,直到落日后再燒火,以示對親人的懷念,由于人們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,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。
在清明節掃墓的風俗比較盛行,掃墓俗稱“上墳”。這一天要去祖墳上填土整墳,掃除沙塵雜草,上香、燒紙,舉行祭禮。有的人家要利用這一機會修整墳墓,大多數是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,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,讓別人看了,知道此墳尚有后人,所以說,無論家里多窮,清明節都是要去上墳的。人們祭祀完畢,都要進行野餐,將上供的食品吃掉,也就是吃福根,以向先人表示節儉之意。
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,寓意聰明伶俐,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。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,稱作“蒸小燕”,吃白面小雞和雞蛋。寓意小燕子來了,真正的春天到來了。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小雞,心明眼亮不得病,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。另外,清明節時將印有蝎子圖案的紙貼在家里,家中不招蝎子、蜈蚣,尤其是在農村特別盛行。
“清明前后,種瓜點豆”,這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。清末民初,農村一帶開始合理安排農時,清明節這天,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,俗語:“打一千,罵一萬,不忘清明節一頓高粱米飯。”吃高糧米粥、麥子粥、玉米粥,表示日子步步高,這一天用粥要讓牛、驢等飽餐一頓,以犒賞它們一年的`辛勞。
清明掃墓觀后感800字8
唐代詩人杜牧有言“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”。今年的清明節就是陽光正好,完全掃去了冬日所殘留的那一份寒意。
一大家子從各地歸來,手拎大包小包的在田間小道上穿梭,去履行一年一次的特殊看望。
“姐姐,這個花好香哦!”稚嫩的童音響起,我不由放慢了腳步,仔細欣賞起身旁這些平凡的小花來。細軟的金黃組成一朵,由細長的綠莖與主干相連,一株就已"星光燦燦"。而此時,成千上萬株的油菜花相互重疊交錯,如一條華被鋪蓋在地上,厚卻輕盈。“嗯,這個叫油菜花,蜜蜂可以采來釀蜜,籽還可以榨出我們平常吃的菜油……”伴著鼻間清香,我為這個從城市歸來的弟弟科普起自己為數不多的常識。
不知不覺間,目的地已然到達。點蠟燭,斟酒,放爆竹,燒紙錢,再是跪拜。老一輩們熟練地操作這些流程,我望著碑上那張略帶笑意的照片,卻不禁出神。
“太太,我又回來看你了。這已經是第三次了吧。”
曾經我也對田中的油菜花充滿了好奇,太太就這么帶著我在田埂上閑逛,他不太利索的腿腳無法跟上我的步伐,只好扯著嗓子提醒著我:“走慢點!小心前面的石頭!那邊有河,不要走過去了!”熟悉的提醒仍在耳畔回響,可是,像當時一般故意弄得太太焦頭爛額卻已經變成了奢望。
太太是十一月份走的。他一個人在家閑不住,稻田里逛,結果不小心摔了一跤,腦內出血。接到消息時太太還在醫院搶救,我卻不被允許去醫院,而是背上書包,開始一天的學習。
終究,回天乏力,等到放學時,與太太已是陰陽永隔。回想起一個多星期前,太太還笑著與我揮手告別,卻是最后一面,我始終覺得有些難以置信。
現在,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,我漸漸習慣了太太的不存在,只留下腦海中零星的記憶成為懷念。
微風吹拂,帶來點點油菜花瓣的絲絲清香。在這個古今都為之"斷魂"的節日里,弟弟已經記不得太太,在一旁東扯西拉地探索這個新鮮的世界。而太太,你還好嗎?我很想你。
清明掃墓觀后感800字9
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,清明是人們出游尋找春天的好時機,為此,清明節又稱為“踏青節”。三天的小長假對于很多家庭來說都是一種誘惑,都想借此機會到野外走一走,郊游一番。清明踏青,不僅可欣賞大自然的美好景色,而且是鍛煉身體、增強免疫力的最佳方式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云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則清明風至。”按《歲時百問》的說法:“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凈。故謂之清明。”
四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。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。楊柳綠了,桃花紅了,大自然青春勃發的奉獻,昭示人們莫辜負這良辰美景。草木發芽、花紅柳綠,山野景色倍覺清爽。正好去田野郊外領略春光的明媚。
每到清明于是,屋前插柳導引先魂、佩帶柳冠神性邪。“黃四娘家花滿蹊,千朵萬朵壓枝低。留連戲蝶時時舞,自在嬌鶯恰恰啼。”我們走進農家的花園,美麗的景色讓我們驚嘆。小路兩旁開滿了鮮花,壓得花枝都彎下了腰。游戲的蝴蝶在花叢中時來時往,盤旋飛舞,依戀著不愿離去。自由自在的黃鶯在樹上發出嬌柔的鳴叫,聲音是那么和諧動聽,這種境界,既使人驚嘆,又叫人舒服。
春風微微吹拂過我們臉龐,彌漫著青草的新泥味,十分溫和。花壇里的郁金香,雖然還沒有競相開放、姹紫嫣紅,但是那葉尖上的晶瑩剔透的露水,帶給人一種微妙的溫馨的感覺……
一朵微不足道的小花都能做到,我們作為高智商的動物還有什么做不到的呢?一朵花兒小時候終究是一顆微不足道的種子,但是在它努力過后,見到了勝利的彩虹,它笑了,在微笑里綻放開色彩斑斕的花朵。
故事就告終了,剩下的,就只有讓人懷念了!
清明掃墓觀后感800字10
今天是4月4日——清明節,我和媽媽還有姐姐一起去替先祖上墳,這一天的天氣有點陰沉,像要下雨的樣子,讓我想起了詩句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”這句詩句。一路上,我看見許多人手持菊花、還有鞭炮、冥幣一些燒給祖先的東西,而我則和媽媽一路找著姥姥的墳,那里的墳可真多,有祖墳(就是整個家族的墳)。
到了姥姥的墳以后,我們先燒香,接著再把準備好的冥幣燒給姥姥,愿姥姥愿姥姥在天國里得到很多的錢,買東西給自己吃,買自己衣服穿,買小轎車開等等一些要買的東西。到最后我像姥姥祈禱祝愿我的成績步步高升,一年四季不感冒,鼻煙也不要經常犯,而姐姐已經高三了,今年就要面臨嚴峻的考試了,當然希望考個好的大學啦!每年上墳都是這些程序:一、燒香。二、燒冥幣和一些天國用的東西。三、叩頭。四、燒鞭。這也是對死去的親人一種紀念吧。
想著想著,我就想起我小時候姥姥還沒有去世的時候。那時的姥姥雖然滿臉皺紋,頭發都白了,但還是會很慈祥的.對我們下一輩的人笑,姥姥慈祥的笑,給我從小就留下了深刻印象,她那笑,使我忘掉膽怯;她那笑,使我感到親切;她那笑,使我由衷的感到長輩對下一倍的關心從小,姥姥對我們就非常的關心,愛護,姥姥家后院有一大片菜地,每年她都會種一些青菜、桔子、地瓜、豆子,收成以后,都會分一些我們這些下輩人,所以,我和媽媽每回去姥姥家的時候,回來時,都會提一些姥姥菜園子里的菜回來,那一段時間,我就非常有口福,因為我有姥姥種的好吃的菜,所以我非常喜歡姥姥。但是姥姥在前幾年去世了,當時我非常傷心,因為,我再也看不見姥姥那慈祥、溫馨而又親切的笑了,再也吃不到姥姥種的香甜可口的菜了,再也看不見姥姥了,再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,這句話,又浮現在我的耳邊,每當想起這句詩句的時候,我都會想起那些離我們而去到天國的親人,總是不禁的想起他們,想起他們的對我們這些人的好,而這些人雖然離我們而去,但我們會每年4月4日去看他們,替他們掃墓,也算是一種寄托哀思吧!
下一篇:演講比賽觀后感800字10篇